国家战略,文化先行 2013年9月、10月习近平主席分别提出共同建设“丝绸之路经济带”、共同建设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”的战略倡议和战略构想,2014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大会上,李克强总理在演讲中全面阐述中国的亚洲合作政策,其中特别强调要推进“一带一路”的建设。“一带一路”日渐成为国家的顶层设计战略。之后,国内相关省份和节点城市纷纷开始编制前期规划,2015年2月1日,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。 “一带一路”政策的设计原则是:不搞新机制,而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,借助既有的、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,陆续推出基建、交通的互联互通及贸易投资的便利化等措施;同时,“一带一路”不涉及政治、安全等领域,依赖“丝绸之路”经济、人文、商贸的千年传承,并赋予其新的合作意义。 从目前的规划编制情形来看,重点在经贸合作,旨在政治互信、经济互惠、深化合作,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,以实现中国与“一带一路”国家的共同发展。 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均衡、宗教问题、族群与文化的差异,与“一带一路”国家的政治互信,会遭遇文化差异、误解以及地区政权更迭、地缘政治格局等不确定因素的干扰甚至破坏。因而在推进的过程中,必须实现经济、人文、社会等各个领域公正与公平的发展,人文交流、文化的沟通非常重要,为实现国家“一带一路”的重大战略,需要文化先行。而茶与文化数千年来对中国、对世界的影响最大,是“一带一路”文化中最重要的方面。 茶与文化是古今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商贸物资和文化力量之一 古代中国与周边及世界交通联结的道路是中心发散式的,往东南西北各个方向都有,其中最著名的,是通往西边的商贸之路,开辟自西汉时期,当时的西域诸国,乃至西方世界,都是通过这条道路与中国发生联系。此路在19世纪70年代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命名为丝绸之路,很快广为接受。此后,凡是中国与世界的贸易道路,多被称为丝绸之路,如经今云南地区通往南亚地区的道路称为南方丝绸之路,经北方草原地区通往俄国及西北欧的道路称为草原丝绸之路,经海上通往东南亚西北非洲及欧洲的道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。 丝绸曾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区贸易往来的最主要物品,在欧洲等世界其他地区不能自行生产之前,一直都是。中国的另一项重要代表性物产是瓷器,自唐代开始日渐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主要物资。 茶叶自唐代始往西域及朝鲜半岛和日本传播,唐时朝鲜开始种植,宋时荣西禅师通过茶种在日本引种茶叶。而与西北地区的茶叶贸易自唐后期开始就以茶马贸易的方式展开着。明逐蒙元而兴,明廷最初拒绝与长城以北的蒙古主要部族开展贸易,经过多次的战争与谈判,最终达成了于长城主要关口开展的九边贸易,茶马贸易是其中的重要内容,茶叶通过边境贸易源源不断地运往北方草原地区。 明代在郑和七下西洋国家主导的大手笔之后,因种种的国内政治原因,以及日本倭寇与浪人对于沿海地区不断的劫掠侵扰,反而实施海禁政策使得海外贸易趋于寂静。而在同时,世界 海洋贸易的大时代则刚刚拉开序幕。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,1519 - 1522年麦哲伦船队首次完成环球航行,开启了欧洲人向往新大陆新世界追逐黄金与财富梦想的浪潮。 大航海时代开始,最先从海上到达中国的是葡萄牙人,他们以种种手段取得了在澳门的居住权,并独占贸易之利。荷兰人、英国人等相继来到中国南部沿海。1607年荷兰从澳门买进少量茶叶,于1610年带回荷兰,茶叶第一次通过海上通道到达欧洲,从而揭开中国与欧洲海上茶叶贸易的序幕。 1637年,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致信巴达维亚总督:“茶叶已开始为人民所需要,吾人希望每艘船均装有若干箱中国茶或日本茶”,从此荷兰东印度公司定期将中国及日本的茶叶运往欧洲。荷兰人垄断了最初的中国与西方茶叶贸易,他们将茶叶卖到英国、德国、法国,乃至北美的美国。英国人通过多次海战,打败了荷兰和法国等国的海上军事力量,同时也成为与中国海上贸易的主要国家和商业力量。 1657年,英国的茶叶销售从药店转向了新兴的咖啡店,1658年,英国出现了世界上的第一份茶叶海报,1658年,仍然是在英国,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份茶叶广告。1669年,英国东印度公司首次直接输茶入英。此后逐年递增,成为全球最大的茶叶进口国。值得注意的是,英国在1725年就制定了第一部关于进口茶叶禁止搀伪条例。 1689年,中俄签订《尼布楚条约》,中俄官方贸易拉开序幕。1725年,签订《恰克图条约》,在中俄边境城市恰克图展开边境贸易。山西的商人群体很快就来到海外茶贸易的重镇福建武 夷山采办茶货,在西北及北方贸易的同时,将茶叶大量贩至中俄边境恰克图一线之隔的中国买卖城,与俄商展开贸易。茶叶很快就成为中俄贸易中的大宗物品,1755年恰克图关税占俄总关税的38.5%,其中茶税占绝大部分。1840年茶叶贸易占中俄贸易总值90%以上。 十七世纪末,广州的行商在对外贸易活动中,依靠政府给予的特权,垄断了广州整个对外贸易,形成了一个“公行”贸易制度。公行制度使英国人深感不便,为了扩大贸易,1792年马嘎尔尼使团奉命出使中国,老大中华帝国的表现,为今后的战争埋了伏笔。 英国东印度公司对于茶叶贸易的利润垄断,在北美新大陆激起了强烈的反抗,由1776年波士顿倾茶案引起的北美殖民地的反抗斗争,最终导致了新兴国家美国的独立。新独立的美国立刻加入了与中国贸易的行列,用动物皮毛西洋参等与中国贸易茶叶等物品,为国家赚取财政收入。 主要由于茶叶贸易引起的大量白银流入中国,造成了巨大的贸易逆差,为了平衡逆差,英国商人通过转移贸易及走私的方式将鸦片大量引入中国。很快形成中国白银的大量外流,以及中国人沉溺于吸食鸦片而造成全民体质与精神状态的弱化。日益无可用之银与日益无可用之兵的现状,最终促成清政府决心开始禁烟。最终导致鸦片战争爆发。这场始于茶叶终于鸦 片的战争,清政府以老大之国败北,被迫签订南京、天津条约开放五大口岸以及内地传教等,英国、俄国等国商人迅速深入汉口周边的腹地,直接收购茶叶。 1858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,原经广东、福建、江西的茶路梗阻,江西的九江与汉口成为新的茶叶海外贸易重镇。英法德俄美等国纷纷在汉口设立洋行,主要办理茶货,俄国更是违反条约规定在湖北内地设厂,直接采买茶叶进行机器生产加工制造,直接出口。外国商人直接深入茶产地采购甚至直接生产制造茶叶,直接操控茶叶利润,对中国的茶商与茶农造成了根本的影响,茶农业与茶商业日益凋敝。 在中国海外茶叶贸易量日益扩大的同时,国际社会对于在世界其他地区栽培种植茶叶的努力一直在进行中,随着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贸易垄断权力时限的到期,他们加快了在印度的植茶努力,并最终获得成功,并且以“我们的茶叶”的宣传很快在英国打开销路。 茶叶种植的地区随着不同人群的努力,发展到了南美的巴西等地,俄国的格鲁吉亚地区,亚洲的印度、锡兰、印尼等地区则成为新兴的重要茶叶产区,印度在十九世纪末超越中国,成为世界第一大产茶国和茶叶输出国。中国则在此后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居于第二第三的位置。 世界范围的历史来看,在二十世纪以前世界所寻求的中国商品中,唯有茶叶长期居于支配地位。茶叶为世界特别是西方历史的发展带来重要利润,以致历史学家普里查德认为:“茶叶是上帝,在它面前其他东西都可以牺牲。”茶叶是中国与世界之间重要的纽带与桥梁,英国学者麦克法兰认为:“茶饮成为世界潜在的征服者”“茶叶改变了一切”,英国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则将茶叶作为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,对人类的第五个贡献。 茶与文化对国家战略的学术支撑与智力支持 茶叶传播到不同地区之后,与当地社会文化相结合,发展出新的茶文化形态,如韩国的茶礼,日本的茶道,英国的下午茶文化等,丰富了不同国家地区人们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,甚至有益于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进行。麦克法兰认为:“茶一直都是中国文明强盛伟大的原因之一”,“(茶)改变了历史,是中国的历史,茶和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同义词。”无独有偶,2006年英国BBC网站对“英国的国家象征”进行票选,“茶”以35.03%的得票率在12个选项中高居榜首。可以看到,茶与文化是古今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商贸物资和文化力量之一,是“一带一路”上许多国家的文化象征,深入地研究它,通过对历史的把握可以引导现实与未来。 研究“一带一路”诸国茶叶的历史文化 历史是现实社会往前推进的平台,“一带一路”千百年来积淀了丰厚的中外交流历史文化, 正是今日建立政治互信,文化理解,心理沟通的宝贵财富,茶是连结“一带一路”诸国的重要物品,兼具物质与文化双重属性,是诸国互相交流与理解的一个不可多得的切入点。 深入细致而又全面地研究发掘沿“一带一路”诸国与中国茶叶与茶文化的商业与文化交流历史,了解“一带一路”诸国自身的茶文化的发展与内涵,也是研究与掌握近现代亚洲乃至世界历史的一项重要内容。 在以往的学术研究中,由于学科分类的历史原因,处于交叉学科地位的茶文化,只在农学院茶学系科有附属的研究,对于茶的历史文化社会文化无法深入与全面地展开,其学科素养与积累不足以独立担此重任,而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至今尚未能建立起独立的茶文化学科,乃至专业,茶文化历史研究得不到足够的制度支撑与重视,在茶文化大发展,以及国家重视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,显得极不相称,不能为之提供足够的学术支持,使国内茶文化与产业常处在低水平同质化的尴尬境地。 茶叶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,也影响了世界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甚至世界格局,深入开展茶文化历史的学术研究,研究茶叶如何影响中国,研究茶文化如何成功地影响世界,既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也是“一带一路”战略实施的基础,刻不容缓。 研究“一带一路”诸国的茶文化艺术发展 茶叶传播到沿路诸国,除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健康与便捷之外,还在文化方面引发了传入国的新创造。除了已经为人们所知的韩国、日本、英国、俄罗斯、蒙古等国外,原本不产茶叶的国家,在外力作用下变成产茶国之后,在出口之外,人们也开始饮用茶叶,比如印度等国,在成为第一产茶和出口茶叶国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,饮茶也成为国民的生活内容,形成了相应的文化。阿拉伯世界以北非的摩洛哥为代表。 而美国在饮用茶叶一段时间之后,饮用之品转向咖啡的历史亦值得研究和反思。 研究各饮茶国家自身独特发展的茶文化艺术,也有助于中国与相关国家的文化交流与互相理解。 利用茶文化增进文化多样性现实中的文化认同 首先,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可以联合申遗。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,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“丝绸之路:长安——天山廊道的路网”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,成为首例跨国合作、成功申遗的项目,进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今后,陆上丝路的申遗可以扩大范围,而海上丝路的申遗工作可以更进一步开展。从中国、印度、斯里兰卡、印尼诸亚洲产茶国家,最终到英国、荷兰、法国、德国、俄罗斯等欧洲茶叶消费国家, 这条茶叶之路,是改变世界众多国家人民生活的商贸与文化之路,是重要的世界遗产。可以联合更为众多的国家申报,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文化认同与理解。 其次,茶是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,中国饮茶者众,在展览、推介会以及种种商业推广活动之外,人人都可作为茶文化传播者。可以以综合艺术的形式传播历史与当代中国茶文化,以完整的生活样式展现中国茶文化,以生活方式和综合审美文化形式在相关国家展示并交流茶文化。 其三,中国茶之花色、形状、香气、汤色、口味、器用审美等,反映与展示中国茶文化特质,其中所体现的茶叶品种众多特性各异的特征,正可以在后工业化追求个性与独特体验的社会中彰显独特风采,在现今世界茶叶工业化标准为主导的秩序中,助力中国茶产业取得话语权。 第四,可与“一带一路”相关国家联合举办主题研讨会、专题调研、文化推介会等,联合进行重大学术项目的合作研究,以学术交流研讨的方式增进各国学术与文化之间的理解的深化,建筑文化认同与理解互信的深层基础。 总之,在“一带一路”的国家战略下,茶与文化大有可为,茶界人士应该努力去有所作为。 2015首届徐州茶博会将于6月5-8日举行,咨询电话 0516-82187659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