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茶产业品牌生态新体系初现 大者越大 小者更美 1951年,我国第一个茶叶商标“中茶”诞生。时至今日,我国已拥有6.7万家茶企。 然而,我国茶企虽然数量众多,但大多局限于区域,真正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企业和品牌极少,“七万茶企不敌一家立顿”的说法,似乎成为中国茶产业发展史上的魔咒。尽管如此,我国茶企仍在不断努力,通过多方探索,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,创建或重塑茶叶品牌,以期共同撑起中国茶产业的一片天。 2011年至今,历时5年,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联合中国茶叶研究所《中国茶叶》杂志、中茶所中国茶叶网等权威机构,连续开展公益性课题——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专项研究并发布《2016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报告》,试图了解我国茶企品牌发展的路径与现状,发现优势,洞悉短板,为中国茶企未来的品牌经营提供专业参考。 分析现象 力量整合 业态创新 《2016中国茶叶企业产品品牌价值评估报告》提出,2016年是中国茶产业的企业、产品、品牌力量整合和业态创新的一年。 2016年,具有地缘优势的茶叶企业整合企业之间、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资源力量,促进地缘茶叶品牌发展;地缘茶叶品牌与非地缘茶叶品牌借助互联网渠道资源,整合地缘与非地缘优势,扩大品牌影响力;茶叶企业整合旅游业资源,实现跨界融合,产业超越;顶级“小而美”茶叶品牌出现,针对年轻消费群体的茶叶品牌出现……因此,力量整合成为新常态,业态创新成为新趋势。 力量整合成为新常态 近年,我国茶叶企业整合资源力量,扩大品牌优势,提升品牌竞争力。同时,茶叶企业将旅游与茶产业相融合,创新茶叶企业发展方式,实现产业超越。 1.资源整合,抱团发展 2016年,“极白氨基酸安吉白茶”品牌的出现,是“安吉白茶”区域公用品牌寻求突破的一种尝试:政企联盟整合资源,集聚力量发展区域公用品牌,探索茶产业集团化发展。2013年,在四川省委、省政府的支持下,20家川内知名茶企组成产业联盟——川茶集团,并将“叙府龙芽”更名为“天府龙芽”,由一个企业品牌发展成为公用品牌。2016年,湖北省英山县在县委、县政府的支持下,8家龙头茶叶企业抱团发展,组建“大别茶访”企业新品牌,试图以此带动英山云雾茶区域公用品牌及茶产业、旅游业的整体发展。 可见,中国茶叶企业正在整合企业之间、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力量,探索不同性质资源之间的协同关系,在各种资源的相互协同、有效配置中抱团发展、共享大成。 2.跨界发展,产业融合 茶叶企业不仅整合产业内资源,同时也将茶叶与旅游业融合,创新茶产业的发展模式,延伸茶产业的利益发展链条,拓展茶品牌的跨界发展空间。比如,茶旅已经成为各地各区域旅游的新亮点,游客可以在茶园感受到采茶、制茶、品茶、购茶等休闲体验项目的乐趣。目前,径山茶区正在建造大径山乡村国家公园,打造大径山休闲旅游带;武夷山大红袍、安吉白茶、大佛龙井、英山云雾茶等区域公用品牌相关茶叶企业,都在运筹茶旅融合的跨界新发展。 3.拓展新渠道,线下线上联动 数据显示,2011—2015年有效评估品牌中,拥有网络销售渠道的品牌占比分别为58%、59%、75%、89%和90%。根据阿里零售平台数据,2015年,仅淘宝的茶叶销量就达88亿元,较2014年增长27.5%。同时,在电商平台上,传统茶叶品牌的销售正在逐渐扩大。可见,茶叶企业产品品牌在电子商务领域中正不断发展,茶叶企业正通过线下与线上两大渠道,联动提升销量。 业态创新成为新趋势 近年,茶产业不仅仅整合力量,同时也在创新中前行。顶级“小而美”以及针对年轻消费人群的茶叶品牌的出现,优化了中国茶叶企业的品牌结构,实现茶产业的业态创新。 1.非地缘小众品牌陆续浮现 先前中国茶叶品牌的“小而美”主要表现为地缘性强、产量小、品质优、品牌特色强,但规模化发展空间小。“小罐茶”“初印”“九袋长老”等“小而美”新品牌的出现,试图通过品牌打造,增加茶叶文化附加值,提升茶叶溢价空间,以小众却高溢价的可能,实现业态创新的新探索。 2.跨国界理念品牌诞生 2016年,茶叶市场出现了“Try”(尝)这一针对年轻消费人群的茶叶品牌。其品牌命名体现了英、中文的协同表达特征,其品牌含义“尝试”也体现了品牌对青年人主流意识、行为方式的趋同认识与品牌理念应对。 可见,中国茶界正在逐步探索、完善中国茶叶品牌的消费者结构,并试图借助互联网,更直接、更深层次地进入国际、国内年轻消费者的生活空间,占领未来消费市场。
|